「拉丁字母」的漫漫长路 (影片文案)

「拉丁字母」的漫漫长路 (影片文案)

欢迎来到「Enclosure」,这里是 Siphercase。

这个视频是本频道的序集,诸位如果对本频道有任何建议、意见或疑问,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写下留言。

这个字母怎么念? 它的读音是 zee,没错吧? 从小唱着字母歌长大的我们并没有觉得这首歌的韵脚有什么问题。然而,zee 这个读音是从一个 17 世纪晚期的英语方言分化出来的新读音,而后在北美大陆发扬光大。这个字母本来的名字,是 zed。除了 zedzee 之外,这个字母还有个冷僻的读音 izzard。这么一个有三个名字的字母其实和它的同伴们没有什么不同,字母表的背后是它们走过的路——拉丁字母的漫漫长路

我们平常所说的「英文字母」其实并不是「英文」的字母,它的正式名称应该是「现代拉丁字母」。除了我们熟悉的英语,拉丁字母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欧洲语言。准确地说,它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书写系统。「拉丁字母表起源于希腊字母表」,这可能是我们听到的大多数说法。但据我所知,拉丁字母表并非直接起源于希腊字母表。拉丁字母表的前身是伊特鲁利亚字母表——The Etruscan Alphabet,伊特鲁利亚字母表的前身才是希腊字母表。(至于希腊字母表的更多故事,会放在下一期视频中讲述。) 伊特鲁利亚字母表总共有 26 个字母,他们之中的 21 个被罗马人分化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书写系统: 古拉丁字母表Archaic Latin Alphabet。我们看到,古拉丁字母表已经相当接近我们现在熟悉的字母表,但是还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比如说,字母 Z 站在了这个字母表的第 7 位。当然,彼时这个字母的名字还不是 zed 或者 zee。时间推进到前 5 世纪,这个字母就从拉丁字母表中渐渐遗失了。

不过,这个「空当」并没有存在很长时间。在古拉丁语中,有某些音素可以由不止一个字母表示[1]。音素 [k] 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古拉丁语中并没有 [k] [kʰ] [ɡ] 三个音位的对立,换句话说,这三个音在古拉丁语中占同一个音位,是没有区别的「一个音」。对于这「一个音」,这个字母表中就有三个字母表记: 字母 C、字母 K 与字母 Q。它们在不同的位置表示同一个音。这看上去和现在的英语、法语等等语言没有什么不同,对吧? 这是因为伊特鲁利亚语的语音体系中不存在清浊塞音的对立,最早的拉丁语也是如此。但它[2]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音素 [k] 与 [ɡ] 的清浊对立,而当时的字母表中又没有合适的字母表示 [ɡ] 音,于是,一个变音符号被加在了字母 C 上,这个问题也随之解决。这个小东西逐渐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新字母,⟨G⟩。字母 G 最终插进了字母 Z 留下的空当中,等到这个新字母坐定,已经是公元前 3 世纪了。

接着,200 年过去了,罗马人征服了一部分希腊,并且直接向希腊字母表取走了两个新字母。严格地说,这两个字母又一次被引入了拉丁字母表。它们不是别的,正是字母 Y 和 Z: 拉丁字母 Y 来源于希腊字母 Upsilon,这个希腊字母通过伊特鲁利亚字母表传给了拉丁字母表,拉丁字母 V 是它的后裔; 原本在拉丁字母表中的 ⟨Z⟩ 在遗失之后又被借了回来。这两个战利品分别表示分别表示两个新的音素,[y] 和 [dz]。它们并非拉丁语原产,而是希腊语的舶来品。字母 Y 的拉丁名字叫作 ī Graeca,意思是「希腊的 I」: 这是因为字母 I 的发音 [i] 与新音素 [y] 仅有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而这组对立在公元前 1 世纪及其之前的拉丁语中是不存在的。现在罗曼语族的诸多语言也在沿用这一名称: 法语和罗马尼亚语的 i grec,西班牙语的 i griega,加泰罗尼亚语的 i grego 和意大利语的 i greca。而且在荷兰语中,Griekse iji-grec 两个名字并行使用。不过这个字母本来的希腊名字也有不少语言在使用: 德语的 Ypsilon 和冰岛语的 ufsilon i,在意大利语中也出现了 ipsilon; 同样的还有葡萄牙语, ípsiloni grego 两个名字并行使用。而对于字母 Z,罗马人直接采用了它的希腊名字,zeta ——这就是英语中 zed 的前身,也是诸多欧洲语言对于这一字母称呼的影子: 德语的 Zett 和 法语的 zède,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 zeta,葡萄牙语的 、瑞典语的 zäta、丹麦语的 zæt,荷兰语、波兰语和捷克语的 zet,还有冰岛语的 seta。在 17~18 世纪,这个字母的名字在英语中出现了这么一个变体[3],就是它演变成了今天的 izzard

至此,一个新的字母表诞生了: 古典拉丁字母表Classical Latin Alphabet。它包含 23 个字母[4]: ā, bē, cē, dē, ē, ef, gē, hā, ī, kā, el, em, en, ō, pē, qū, er, es, tē, ū, ix,ī Graeca, zēta。拉丁字母的命名规则也比较简单: 对于元音字母,名字就是它的本身音; 在辅音字母中,表示塞音的字母用在它表示的音素加上 [eː] 命名,比如 bē, cē; 表示连续辅音的字母则用在它表示的音素加上 [ɛ] 命名,比如ef, emes。字母 X 之所以读 [iks] 而不读 [kseː],是因为拉丁语没有也不能有以 [ks] 开头的词。前面提到,⟨C⟩ ⟨K⟩ ⟨Q⟩ 三个字母表示同一个音素 [k] ,但是它们出现的位置不同: 字母 K 只能出现在字母 A 前,字母 Q 只能出现在字母 V 前,其它的地方就用字母 C。由此得出 ⟨C⟩ ⟨K⟩ ⟨Q⟩ 三个字母的名字 ,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权的兴替与王朝的更迭都对这个字母表影响甚微。也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大部分的西欧文字采用了拉丁字母表作为它们的书写体系。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拉丁字母表在不同的文字中得到了些微不同的发展,然而整个字母表并没有较大的改动。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拉丁字母表最大的变换就是书体的改变。有些书体一直沿用至今,但更多的书体还是被人遗忘,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直到中世纪晚期,事情开始起变化: 彼时的字母 V 兼有元辅两音,它的小写字母有两种与发音无关的书写形式: 词首的呈现为今天的小写字母 v,而词中和词尾的则呈现为今天的小写字母 u。比如说在当时 up 和 five 两词应该写作这个样子[5],而读音不变。如果当时有 ultraviolet 这个词,这两个字母[6]应该对调一下才算正确拼写。这种情况不算特例。小写字母 s 在当时也有两种形式: 词首和词中的「长 s」“long s” 与词尾的「圆 s」“round s”。和小写的 s 不同的是,在早期中古拉丁语中,⟨V⟩ 的元音发音 [u] 与辅音发音 [w] 有分裂的趋势。在超过三个世纪的时间里,字母 V 的发音经历了由 [w] 到 [β] 再到 [v] 的转变,鬓毛未cuī乡音改,它已经是个辅音字母了。在这个过程中,表示元音 [u] 的一个新字母从字母 V 中派生出来,担起了元音字母的重任,因此排到了它爹的前面。我的元音啊! 等到字母 V 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 16 世纪中叶了。

时间稍稍向前拨,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了 ⟨I⟩ 身上。现在的字母 J 在当时和字母 I 是一样东西——⟨J⟩ 是 ⟨I⟩ 在词尾的变体。这个变体分得了 ⟨I⟩ 的辅音发音,派生出了一个辅音字母排在字母 I 后面。⟨J⟩ 首次与 ⟨I⟩ 区别开的时间是在 16 世纪 20 年代,它的新名字是 jot ,表示读音 [j]。这个读音在法语中变成了擦音 [ʒ],传入英语后又变成了破擦音 [dʒ]。至此,对这两个大相径庭的读音统一在一个字母中的情况,我们也不必感到奇怪了。

在英语中,字母的名称不会超过一个音节……除了字母 W。W… W… Double-U,不就是两个 ⟨U⟩ 吗? 这个特殊的名字是字母 W 往事的一部分: 这个字母是由一个「连字」演变来的。(至于什么是「连字」,会在稍后介绍。)从字形上看,⟨W⟩ 体现为两个 ⟨V⟩ 或者 ⟨U⟩ 的组合,取决于我们所说的语言[7]。差不多 18 世纪及其之前出版的书籍排版中,如果字库中缺少字母 W 的铅字,抑或这一套字体里面压根没造出来 ⟨W⟩,排版工人使用两个 ⟨U⟩ 替代也未尝不可。早在 7~8 世纪,古英语和古高地德语的文本中就出现了以字母组合 ⟨vv⟩ 或者 ⟨uu⟩ 表示来自日耳曼语族的一个音素 [w] 的情况。这个音素曾经由一个进入拉丁字母表的如尼字母 Wynn 表示,⟨W⟩ 的出现让字母 Wynn 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此之后这个字母组合渐变为一个明显的连字,但直到 14 世纪时它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字母出现。尽管如此,这个说不清到底是「连字」还是「字母」的东西还是没有被当作拉丁字母表的一员,直到 16 世纪末才得到普遍承认,进入了各个使用它的字母表。

此之后,绝大多数使用拉丁字母表作为书写体系的文字基本成熟,各自的字母表也不再或极少变化。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把拉丁字母传遍全球,许多原本不使用拉丁字母表的文字也有了自己的拉丁转写系统。比如中国的威翟式拼音Wade-Giles国语罗马字Gwoyeu Romatzyh和汉语拼音方案、日本的训令式訓令式平文式ヘボン式罗马字系统。有的干脆废除原先的文字,实行全盘拉丁化,越南废除字喃就是个典型的例子。1972 年,基于拉丁文本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基本拉丁字母表ISO Basic Latin Alphabet编制完成。这个字母表拥有的 26 个字母正好是整个英文字母表。「基本字母表」的「基本」在于几乎所有的拉丁字母或者「拉丁的」字母[8]都是在这 26 个字母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它的形成把拉丁字母表带到我们的面前,这漫漫长路也随之告一段落。

在英语大行其道的当下,熟悉一下其他西欧语言文字的字母表于我们也是有必要的。下面的内容非常简单,诸位是熟悉这些内容可以选择直接跳过。

首先来看看法文字母表。它与英文字母表最大的不同在这些变音符身上。变音符——diacritic,简单地说就是附加在字母上的符号,它能使这个字母的读音改变。很多种文字中都存在变音符,字形相似的变音符在不同文字中的作用一般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法语中字母 e 的发音可以是 [e] [ɛ] [ə],而加上一个锐音符的这个字母[9]发音就只能是 [e] 了。但是在西班牙语中,这两个字母的发音没有什么区别。这是因为西班牙文的这个符号标示了单词的重音所在,换句话说,西班牙的锐音符改变的是词调而不是音位。与之类似,在汉语拼音中,这个符号表示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阳平调,是单个音节的调值改变,也就是改变了「字调」。

然后是德文字母表。这个字母表中我们比较陌生的除了三个加了变音符的元音字母之外,就是这个看起来像希腊字母 Beta 的东西。不过这个字母和 Beta 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这个字母的名称是 eszett —— eszett,也就是字母 S 和 Z 的德国名字。然而这个字母仅在德国全国和奥地利的一部分现身,在其它地方往往被转写成 ⟨ss⟩ 字母组合。这是因为字母 ß 本身是由 ⟨ss⟩ 连字发展来的。「连字」,又称「合字」「连体字」,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以上的字母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整体,但连字仍然被看作分立的几个字母。前面提到了字母 S 的两种小写形式,long s 和 round s,字母 ß 的本源就是它们两个的连字,在德文演变的过程中渐变成了一个字母。字母 S 在德语中可以表示音素 [s] 和 [z],而字母 ß 只能表示 [s] 这个音。这个字母也常常被写作其它的形式[A],反映出了它作为一个字母与社会妥协并被接纳的历程。由于构成 ⟨ß⟩ 的字母都是小写,这个字母本身也没有大写形式。在全大写形式中,它一般会被转写成两个大写字母 S。不过在 2017 年 6 月,⟨ß⟩ 的大写形式加入到了德文正字法中,(Unicode) 码位在 U+1E9E。有了大写形式,⟨ß⟩ 也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字母了。

一路向北,在北欧国家的字母表中,冰岛文字母表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其中最显眼的倒不是字母 Ash,而是这个别致的小东西[B]。它的英语名称是 Thorn,代表 [θ] 这个音。这个字母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任何一个拉丁字母的后裔,而是从历史上的如尼字母或者卢恩字母——Runes 或是 Runic Letters 借来的。如尼字母发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中世纪用来书写北欧日耳曼民族的语言,11 世纪左右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消失,现在已经绝迹。古英语在 8 世纪以前的书写体系是如尼字母表。在引入拉丁字母表之后,古英语保留了两个如尼字母: Thorn 和 Wynn。因为这两个如尼字母被整合到拉丁字母表中,它们也有了「拉丁字母」的头衔。不过随着字母 W 的成型与发展,它开始与字母 Wynn 争夺音素 [w],Wynn 的地位逐渐下滑,最后退出了古英语字母表。14 世纪之后,⟨th⟩ 字母组合在诸多文本中逐渐替代了这个字母,字母 ⟨þ⟩ 也就从这些字母表里面消失了。不过冰岛是个例外,没有受到 ⟨th⟩ 的影响,把字母 Thorn 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从其他书写体系借入拉丁字母表的字母中,这个字母是唯一存活至今的。

世界各地拉丁化文字的字母表不尽相同,但字母的变体无外乎上述三种: 添加变音符、化为连字以及借入其它书写体系中的字母。除了末一种跳出了拉丁字母表的书写体系,其余的变形无一不在 ISO 基本拉丁字母表的半径之内。拉丁字母表从公元前的肇始、古典到现代,从罗马的幼儿、西欧的少年到迎接世界的成人礼,一个个字母跋涉过千山万水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让 ISO、让这片大地看到并记录下它们现在的模样。它们的旅途仍将继续;长路漫漫,我们并不孤单。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观看影片 



 Notes 

[1] - 此句似有歧义。
[2] - 指古拉丁语。
[3] - 指 idzeda
[4] - 此处为「字母名称」而非「字母」。
[5] - 即 vpfiue
[6] - 指 u 和 v。
[7] - 例如法文中为 double vé「双 V」。
[8] - 指依照拉丁字母派生的后起字母或冠以拉丁字母名号的新造字母。
[9] - é。
[A] - 诸如 ⟨ſz⟩⟨ſʒ⟩⟨sz⟩ 连字、⟨ss⟩⟨ſſ⟩ 字母组合等。
[B] - Þ/þ。


 References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ition, 1989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5th Editio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1985
  • Cʀʏsᴛᴀʟ, David. The Cambridge English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周 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 3rd Edition, Shanghai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2011
  • Hoɢɢ, Richard M. and Bʟᴀᴋᴇ, Norman Franci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 Oᴅᴇɴsᴛᴇᴅᴛ, Bengt. On the Origin and Early History of the Runic Script. Coronet Books, 1990

 Author 

「拉丁字母」的漫漫长路 (影片文案)

https://vistudium.top/2021/02/25/enclosure00/

著士

Siphercase

作於

2021-02-26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