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鴝鵒謠》:賞析與演唱

《鴝鵒謠》:賞析與演唱

本文內容是本站待刊文《先秦謠諺音聲集:謠篇》的副產品。


源流

《鴝鵒謠》在歷代文獻中的流傳,究其根柢,當以《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爲本源。不同版本或有異文,如有「鴝鵒」「鸜鵒」之異。相關文段如下:

有鸜鵒來巢,書所無也。師己曰:「異哉!吾聞之世,童謠有之曰:『鴝之鵒之,公出辱之。鴝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饋之馬。鴝鵒跦跦,公在乾侯,徵褰與襦。鴝鵒之巢,遠哉遙遙。稠父喪勞,宋父以驕。鴝鵒!鴝鵒!往歌來哭!』童謠有是,今鴝鵒來巢,其將及乎?」

史記・魯周公世家》亦載此詩,但其中「巢」在宵部,「侯」在侯部,不能押韻,因此《左傳》所載相比之下更爲可信。《史記》相關文段如下:

二十五年春,鸜鵒來巢。師己曰:「之世童謠曰:『鸜鵒來巢,公在乾侯。鸜鵒入處,公在外野。』」

後世書籍對此詩有所引錄,舉例如下:

注家在解讀上文兩處「之世」「之世」時產生過分歧:這是説的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之世,還是魯文公魯武公魯成公之世?
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相繼而王,對於他們三人,「之世」「之世」的措辭顯然是比較適合的。而魯武公魯文公相隔一百九十年,魯文公魯成公相隔十九年;「之世」置於魯文公魯成公還算比較合適,而「之世」置於魯文公魯武公顯然就是謬誤了。因此,若《左傳》文本不誤,「之世」「之世」應當描述的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之世。

古謠諺・卷二》對此提出質疑,他引用「石經本《左傳》」,稱「之世」的「」字應當作「」字,並舉了《漢書・五行志》等例佐證之,認爲寫成「」是傳抄致譌。若此説不誤,則當以「之世」爲正,將他安排至早於魯昭公僅二三十年的魯文公魯成公時代可能更爲合適。

但是《鴝鵒謠》的創作時間必然不可能上溯到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或者魯文公魯成公之世,而應當晚在魯昭公客死乾侯之後。古籍的記載有傳說或創作的成分,這應受到了我國古代讖緯學說的影響。


內容、背景與賞析

《鴝鵒謠》的內容與其背景密不可分。下文對此詩進行翻譯和分析。爲全詩配上了 msoeg 上古語擬音,有修改。

鴝鵒,即今所謂的「八哥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鳥。

魯昭公二十五年,有鴝鵒到都來築巢。
《左傳》在紀這件事的時候,通過大夫師己之口對此事表示驚異,引用舊時流傳的童謠,認爲這是不祥之兆。

代天人感應觀點下:
劉向認爲「鴝鵒,夷狄穴藏之禽。來至中國,不穴而巢,陰居陽位,象氏將逐昭公,去宮室而居外野也。」將「鴝鵒來到國都」看作魯昭公將要流亡的先兆。
劉歆認爲鴝鵒是「羽蟲之孽。其色黑,又黑祥也。視不明聽不聰之罰也。」認爲這是魯昭公執政不當的懲罰。
後漢書・朱樂何列傳》對此有凝練的總結:「瑞應依德而至,災異緣政而生。」

從現代觀點看,「鴝鵒來巢」是自然現象,儒的「天人感應」學說是錯誤的認知,其目的在於藉助歷史事件闡述其觀點學說,並規勸上位者提高個人德行,從而維護統治階級利益。

原文擬音
鴝之之,ɡro tə lok
公出之。kɫôŋ kʰɫut nok
屋部 -OK

「鴝」,又作「鸜 *ɡwa」。這裏考慮到主元音的和諧性,採用主元音相同的「鴝鵒」。
【之₁₂】起興用助詞。
【出】出奔,流亡。
【辱】用作被動,受辱。
【之₃】音節助詞。

助詞的使用體現出口語的特點。
助詞的目的是使詩句符合先詩歌常見的四言句式。

〔翻譯〕鴝鵒啊!國君要流亡受辱了!
這兩句以鴝鵒起興,預言魯昭公將要流亡。

〔歷史背景〕魯國三桓亂政。前五一七年(二十五年),魯昭公攻打季孫氏,兵敗。當年九月,魯昭公被逐,出國流亡,前往國,居住在州。下詳。

原文擬音
鴝鵒之ɡro-lok tə waʔ
公在外kɫôŋ dzə̂ʔ ŋwâth laʔ
往饋之waŋʔ ɡruth tə mrâʔ
魚部 -A

【外野】野外,外地
「往饋之馬」一作【涂取之馬 *lâ tsʰoʔ tə mrâʔ】,在路上爲他取來馬匹。

〔翻譯〕鴝鵒的羽翼,國君在野外,臣子給他送馬匹。
這三句明面上是用「鴝鵒的羽翼(豐滿)」來象徵魯昭公「即使身處困頓也有臣子來照顧」,實際上是在諷刺國亂政、違悖禮制,即使給國君送馬匹也不願讓國君歸國,詳見下文「歷史背景」。

原文擬音
鴝鵒跦ɡro-lok tro-tro
公在kɫôŋ dzə̂ʔ kâl-ɡô
徵褰與trəŋ kʰran laʔ no
侯部 -O

【跦跦】跳來跳去
【乾侯】國地名,在今河北成安。「乾」,《論語音義》:「音干。」
【褰】套褲
【襦】短襖

〔翻譯〕鴝鵒跳來跳去,國君在乾侯,求取衣褲。
這三句用「鴝鵒跳來跳去」象徵魯昭公顛沛流離。昭公乾侯時生活艱辛,連基本的衣物也要向人求取。

〔歷史背景〕前五一六年(二十六年),魯昭公國回來,居住在地。前五一五年(二十七年)春冬,又往返兩回。前五一四(二十八年)年,魯昭公前往國,在乾侯停留。國六卿被季平子賄賂,讓晉頃公魯昭公前往乾侯居住。前五一三年(二十九年)春,魯昭公乾侯回來,抵達地,被齊景公來信羞辱,不久又返回國,在乾侯停留。當年十月,魯昭公被當地民衆驅逐出地。前五一二年(三十年)至前五一〇年(三十二年),魯昭公乾侯。(上述魯昭公行程對應「公在外野」「鴝鵒跦跦」)前五一一年(三十一年)季平子前往乾侯子家羈諫請魯昭公駕車進入軍,從而回國(對應「往饋之馬」),但魯昭公不聽取他的忠言,且被隨從人員脅迫,未能如願。

原文擬音
鴝鵒之ɡro-lok tə dzrâu
遠哉遙wanʔ tsə̂ lau-lau
父喪dru-paʔ sâŋh râu
父以sûŋh-paʔ ləʔ kau
宵₁部 -AU

「遙遙」一作【搖搖】,不安之貌。
父】魯昭公名「/」。「父」,音「甫」。
【喪勞】喪於勞,因勞而死。「喪」,去聲。
父】魯定公名「」。
【驕】舊註釋爲「驕傲」,謂成爲國君所以驕傲。按詞根「KAU」有「強、盛、高」義,此處釋作「獲得高位」可能更合適。無論何者,此句說的都是魯定公上位。

〔翻譯〕鴝鵒的巢穴,多麼遙遠啊!父辛勞而死,父因此得勢。
這四句寫魯昭公在遠離國的野外流亡而死,魯定公上位。

〔歷史背景〕前五一〇年(三十二年)十二月,魯昭公乾侯去世。前五〇九年(元年)夏,魯昭公靈柩歸國,魯定公立。同年秋,昭公入葬。

原文擬音
!鴝ɡro-lok ɡro-lok
往歌來waŋʔ kâi rə̂ kʰôk
屋部 -OK

〔翻譯〕鴝鵒!鴝鵒!歡歌着前往,哭泣着回來。
這四句總結魯昭公的生涯:有着國君的身份,後來卻客死他鄉。

全詩以二、三、四句爲一節,音韻和諧而富於變化生動。
運用象徵手法,從「第三者」鴝鵒的視角表現歷史事件,文辭深沉而蘊藉。
以「往歌來哭」結尾,情感強烈,敘事濃縮,有歷史的回望感。

全詩批判了國內亂,同時又對魯昭公表達了憐憫之意。


編曲與演唱

2024 年 1 月 19 號傍晚,天雷陣陣,寒雨紛紛。深夜忽有所感,20 號凌晨 2 時許完成編曲。

笨拙地使用虛擬歌手軟件 Synthesizer V 的「鈴愛莉語音源進行了所謂「跨語種調校」。

擬音得到了網友百越閒人的指導。

曲譜見此:https://musescore.com/user/11611446/scores/14159632

《鴝鵒謠》:賞析與演唱

https://vistudium.top/2024/01/29/gro-lok/

著士

hulenkius

作於

2024-01-29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