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樂風》習讀札記

清華簡《樂風》習讀札記

本文最近一次更新於 2024-04-12 21:52:02

清華簡第十三輯面世,《五音圖》《樂風》兩種樂書灼灼耀目。
本文對《樂風》作初步釋讀,并將持續蒐集學者對簡文做的解釋研究。


概述

整理者 賈連翔(節錄):

《樂風》是目前所見長度最短的戰國竹書,其形制小巧,便於隨身攜帶,顯然也具有一定實用功能。

簡文第一部分末寫有「樂風」二字,故我們以之命篇。「樂風」指歌曲。

譜中所記音名可按原標點分爲十七組,每組似爲一節,其中只有第 6 組「徵‹⿱陀土›(地)」和第 11 組「穆」用了特殊音名。「穆」作爲音名見於楚王酓章鐘和曾侯乙墓編鐘,「徵地」則是新見,應該也是一個變音。

「徴地」「穆」將樂曲等分爲 3 段,每段有音名 5 組,讓人想到《詩經》篇末「三章章五句」的標註。

第二部分內容皆以「𦁉某某𦁐某某」或「某某𦁐某某」爲記述格式,文辭簡約且前所未見。「𦁐」前、後之詞則具有明顯的等次關係。


釋讀

字形摹本釋文
‹𱖔›
‹𩁹›
‹⿱陀土›
𦁉
𦁐

文字辨識比較簡單,下面這一段是科普性質的。

「商」字字形「」與《說文》「商」字古文「‹#𡃬›」(隸定爲「‹𡃬›」)同形。
「角」字字形「」即小篆「角」字字形「‹#角›」左右翻轉且下不開口。
「徵」字字形「」嚴格隸定應作「‹⿱山𰇌›」,整理者在其論文中隸定爲「‹⿱山升›」,而在發佈會上則使用「‹𱖔›」,而《清華簡(拾叄)》中則作「‹⿱𱖔口›」。「‹𱖔›」,即「徵」中間的部件。「‹⿱山𰇌›」「‹⿱山升›」從「升 *TƏŊ」聲,在蒸部 *-ƏŊ,故可與之部 *-Ə 之「徵 *trəʔ」陰陽對轉進行通假。《說文》「徵」字古文作「‹#𢾷›」,其左半部分即與簡文此形相似。關於「‹⿱山升›」「‹𱖔›」等諸字關係,可參考謝明文《説耑及相關諸字》。
「羽」字字形「」從「雨 *WA」從「于 *WA」,爲雙聲字,二者均與「羽毛」之「羽 *waʔ」可通。此字又可隸定爲「雩」。

「‹⿱陀土›」字字形「」爲楚簡慣用於寫「地 *lâih」的形。從「土」,從「阜」,「它 *LAI」聲。
「穆」字字形「」與今通用字形左右部件位置相反。
「𦁐」字字形「」右半與小篆「屈」字字形「‹#屈›」(隸定爲「‹𡲬›」)同形。
「厀」字字形「」從「卩(卪)」,「桼 *TSIK」聲。其中「卩」上部有墨漬污染,可能會與另一種頂部填實的「卩」形(即「配」「肥」的聲符)誤混,此處應釐清。
「少」「小」楚簡混用。

全篇 14 支簡的內容如下(已轉爲通行文字):

⑴ 宫 徵.宫 羽.宫 商.徵 羽.
⑵ 商 徵.徵 地.商 徵.徵 角.
⑶ 商 角.商 羽.羽 角.穆.商
⑷ 羽.羽 角.宫 羽.宫 商.宫
⑸ 角.樂 風.
⑹ 𦁉 厀 之 下 𦁐 厀 上.𦁉
⑺ 厀 下 𦁐 大 上.𦁉 少 下
⑻ □ □ □ □ □ □ □ □
⑼ 上 厀 上 𦁐 大 下.厀 □
⑽ □ □ 下|大 下 𦁐 大 □
⑾ 大 下 𦁐 厀 上 大 下 𦁐
⑿ 厀 下|大 上 𦁐 大 下.大
⒀ □ □ □ □ □ □ □ □
⒁ 下.

簡⑼倒數第二字下半殘,整理者記爲缺字符,筆者根據現存筆畫推斷爲「厀」。

簡⑴至簡⑸爲第一部分,簡⑹及其後爲第二部分
依據整理者歸納的格式,第二部分或可補字如下(框中字爲所補字):


第一部分的內容比較清晰,而第二部分的內容比較難懂。

賈連翔認爲本篇第一部分爲樂曲譜。
潘燈(潘傳國)認同此意見,他認爲本篇第一部分「節奏很簡約」,應該是某種曲目的樂譜。
筆者認爲本篇第一部分宜從賈、潘二人説,視作曲譜應該沒有問題。

程浩認爲「徵地」即爲「徵宮」。他引傳統五行五音相配理論「宮」配「土」,以及《禮記・月令》「中央土……其聲宮」,認爲「地」是「宮」的別稱。他認爲「穆」和「徵地」在記音方面跟其他 15 個單元並無特異之處,因此將第一部分分爲三段的做法是缺乏依據的。
筆者按,簡文中「宮」字多見,似無必要再以「地」寫「宮」,此説仍有待商榷。筆者認爲「地」可能與曾侯乙鐘「遲則」之「遲」有語音聯繫,然「遲則」畢竟有兩字,且目前未見有省寫的,茲備一說。二字音見下文通假表。
方建軍認爲將「徵地」視作「徵宮」有牽強迂曲之處,不排除「徵地」作爲獨立聲名的可能性。

宋客賓、黃大同在其各自對曾侯乙編鐘的研究文章中指出「穆音」應是「太簇」在曾國的高八度稱謂。
伍三土告知筆者「浊穆」是「大吕」別稱。他認爲曾侯乙鐘一個律名配合前綴管相鄰兩律,「太簇」假定「黃鐘」爲宮,就是商音重複了。筆者按,由於《樂風》中難以知悉何音爲宮,所以具體結論如何還難以斷定。
方建軍引北宋《考古圖》所載楚王酓章鐘,鼓部正鼓音「商」、側鼓音「穆」,結合《淮南子・天文》「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主姑洗,姑洗生應鐘,比于正音故为和;應鐘生蕤賓,不比于正音故为繆」的描述,認爲楚國的聲名「穆」應爲淸角或變徵。

伍三土猜測第一部分的樂譜爲兩音一組,一共 16 小節,33 音,快慢間錯,多出一個孤立長音(穆)。不從整理者所述斷成三樂句。依照《禮記》投壺鼓譜《縐虞》一字一音之配詞法,曲譜對應的歌詞的節奏可以是「44+44+43+46」(若排除略顯突兀的「穆」音則可以是 44+446+46);第二部分的節奏則接近「444+66」。如若第一部分歌詞與《詩經》相仿,則不大可能爲四言齊言篇章,而可能是「四言爲主,接近八句,某一或兩句多出一兩個字」。這樣做有不小的風險,雖然無法確保對照的可信度,卻也足資說明詩樂的一種節律模式。他認爲長短間錯的均勻律動模式,可能是在聲樂基礎上爲配舞做的特化處理。
筆者按,依安大簡《詩經》,簡本與傳世本有字句出入的情況很普遍,且楚地的詩經楚辭類文學創作亦頗豐(見筆者過往文章),遑論早期《詩經》在全國範圍內的流傳還十分複雜,欲從《詩經》篇目尋找與《樂風》對應的歌詞恐怕很困難。伍三土隨後補充了這個論點。
方建軍認爲《樂風》爲樂譜,其對應詩句可分爲二式,其文實以四言为主,间用三言和六言。下詳:

  • Ⅰ式:分四節,爲「44+44+43+46」結構。
  • Ⅱ式:分三節,爲「443+443+46」結構。

賈連翔讀「𦁉」爲「接」,表示音符的連奏;讀「𦁐」爲「詘」,表示演奏的停頓;讀「厀」爲「次」,表示「大」「少(小)」之間的一個等級。將「大」「少」「厀(次)」「上」「下」組合,可以構成一個序列:「大上-次上-少上-少下-次下-大下」。每組兩個音名這一特點可能和絃樂所能發出的「腔音」有關。
筆者按,楚簡「次」字常作「‹⿱宀𠂔›」,從「‹𠂔› *TSI」聲,與「厀」所從「桼 *TSIK」聲可通。過去有誤隸定作「‹⿱宀朿›」的,「朿 *TSEK」聲亦通。「厀」可以讀爲「次」。簡文用「次」而不用「中」,則諸如「大上」「次下」之詞的第二字或有寫作「中」的可能,則此序列又可多三項。
又,此序列各項的排序未必依整理者所提順序,亦可作「大上-大下-次上-次下-少上-少下」。簡⑹原文作「厀之下」,或隱約有「不是『下之厀』」的意味。
《禹貢》九等,從一等至九等依次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可參。

程浩認爲「𦁉」「𦁐」與撥絃指法有關。「接」大致相當於傳統指法中的「引」。他引用《新刊太音大全集》所收《左手指法》:「引,按指後卻曰引」,同書又謂「屈,屈第二指節相看是也」。「𦁉」「𦁐」以「糸」爲意符,則其對應的定是絲絃樂器。

潘燈認同「𦁉」「𦁐」爲「彈奏五弦樂器的指法的專用詞」。他認爲「从糸之字一般與繩索、紡織和顏色等有關,若表繩索,引申則有延伸、延續意。在《樂風》簡中或許也暗含此義。」因此「𦁐」可讀爲「屈/曲」,可能表示變音,又或者指「手指從一根弦移動到另一弦」。他猜測「先撥動的音即稱『𦁉(接)』,有承下之意;后延續的音則稱『𦁐(屈)』」。
筆者按,「屈」「曲」同訓不同音,若依潘説則以讀爲「屈」爲佳。

李卿蔚認爲「大」指低八度,「少」指高八度,「厀(次)」表示「大」「少」之間的音區。讀「𦁉」爲「接」,訓爲「合」,表和聲;讀「𦁐」爲「撅」,訓爲「擊打」,指扣擊琴絃發聲(部分先秦時期的古琴爲擊絃樂器)。

筆者認爲第二部分「𦁉」「𦁐」二字從糸,或許意味着這是絃樂器的樂譜。而從賈説構擬的序列來看,這種絃樂器可能不少於五絃。兩部分之間可能並無形式上的緊密聯繫。
筆者認爲「𦁐」或可讀爲 {柮~絀~黜} 一類的詞。

  • 柮:《說文》:斷也,從木出聲。(段注改作「檮柮也」)
  • 絀:《荀子·非相篇》:緩急嬴絀。【註】猶言屈伸也。(此例訓爲「不足」,與「嬴」相對)
  • 黜:《說文》:貶下也。《玉篇》:退也,貶也,下也,去也,放絕也,減也。

這幾個詞都具有「劣、止、短」的大致含義,跟整理者所讀爲的「詘」(聲音戛然而止「絕止也」)含義也較爲接近。簡文的「𦁐」字或可訓爲「斷、止」,可以跟讀爲「接」的「𦁉」字呼應;又或可訓爲「減少」一類的含義,可能與演奏的力度、音高等有關。

伍三土認爲從第二部分中的後半內容的上半句沒有「𦁉」字,應當是圖便省略。他慮及「厀」爲「膝」本字,懷疑第二部分對應的樂器是「一種平放的類琴樂器,以腿與膝蓋作界分按絃點的標準」。「膝」「上」「下」「少」「大」等字樣組合可能指「以此爲標誌的彈絃點位置,對應具體的音階」。曾侯乙鐘和清華簡《五音圖》中亦有「上」「下」等字樣,代表固定的音程關係,可參。他還認爲「𦁉」「𦁐」可能爲長短音標註。
筆者按,從簡文觀察,「厀」「大」「少」構詞地位相同,若第二部分爲樂譜,讀爲「膝」恐有不便。楚簡之「厀」多讀爲「漆」,見包山簡、長臺關簡等,數量較豐。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⑻有「‹⿱⿰⿳木二木卩止›」字,或爲「厀」異體,何有祖讀爲「漆」,侯乃鋒讀爲「膝」,可參。

程浩將簡文兩部分對看,將第二部分的術語做了擬補和對照(見下表,粗墨線作爲分章名)。他據此認爲簡⑸中的「商徵」爲「徵商」抄寫顛倒,「徵地」實爲「徵宮」。但簡⑺之後無法一一對應,猜測可能第一部分是「具體的音樂實踐」,而第二部分是「從理論出發的操作指南」,因此有一部分脫離實際的情形。

程浩擬補方案復原圖

章次組次上半句下半句記音(擬)
第一章1接:次之下屈:次上宮徵
2接:次下屈:大上宮羽
3接:少下[屈:大下]宮商
第二章4[接:次上][屈:大]上徵羽
5次上屈:大下徵商
6次[上][屈:次]下徵宮
第三章7大下屈:大[上]商羽
8大下屈:次上商徵
9大下屈:次下商宮
第四章10大上屈:大下羽商
11大[上][屈:次上]羽徵
12[大上][屈:次]下羽宮

潘燈據此表認爲簡中的「少(小)下」與「次下」同義,或指「宮」音。「穆」可能是「羽商」或「商徵」之一。

程浩認爲諸如「大上」之類的術語記錄的是五絃古琴的琴絃位置(見下表)。第三絃位於正中,所以沒有出現可與「角」對應的絃位。

絃序絃位絃音
第五絃大上
第四絃次上
第三絃[中]
第二絃大下
第一絃次下

程浩認爲簡文第一部分是「以雙音名的形式記錄了 17 組調準時需要達到的音高」,第二部分是「在說明如何操作五絃樂器可以得出此音」。他認爲《五音圖》《樂風》很可能是「配合類似曾侯乙墓所出編鐘調準器『均鍾』的五絃樂器使用的說明性文件」。

伍三土對第二部分的性質提出兩種猜測:

其一,與上文諸説同認爲第二部分爲用彈絃位置記錄的與第一部分不同的另一份樂譜。他猜測第二部分術語「應該是和五音對應的」,《五音圖》和《樂風》第二部分術語或共同對應一種原始的琴,但《樂風》第二部分僅用其中三絃五個按音位。《五音圖》是三條絃配合四個按音位,其立體結構不是線性的。「大」「少」爲絃名,「‹⿰⿱立⿴𦥑𠂤欠›(逝)」「左」「右」「上」「下」類似古琴徽位。如果這種猜測成立,《樂風》第二部分「厀下」「厀上」「大下」「大上」「少下」可依次對應五音。「少」絃可按曾侯乙鐘「文王」確定絕對音高。

其二,認爲第二部分爲第一部分的演奏說明。他依據現有簡文猜測此篇所闕或不止兩簡,簡⑴之前或有闕簡,簡⑻、簡⒀兩處或各闕不止一簡,且現有排序也不排除順序錯置。但他「考慮了缺簡和錯序」,進行列表對照,「得不到完美不矛盾的結果」,因此認爲「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可以一一對應」的假設或宜放棄。
筆者按,不排除闕多簡的可能。依簡背劃痕判斷,簡⑻、簡⒀兩處似各自只闕一簡,否則劃痕不能連成流暢線條,簡背劃痕見下圖藍色線條。若依伍説,則簡文順序跟簡背劃痕順序可能不同,這種情況在過往楚簡篇目中亦不鮮見。但僅就目前能從簡背劃痕上的獲得的信息來看,視作這兩處各自闕一簡應當更加合適。

點擊查看簡背劃痕線條

伍三土對第二部分的擬補如下,標記了問號之處表示風險較高。下表爲筆者據程浩表的格式略作修改以求清晰。

伍三土擬補方案復原圖

組次上半句下半句
1𦁉:厀之下𦁐:厀上
2𦁉:厀下𦁐:大上
3𦁉:少下[𦁐:大上]❓
4[𦁉:大下]❓[𦁐:厀]上
5厀上𦁐:大下
6厀[下][𦁐:大]下
7大下𦁐:大[上]
8大下𦁐:厀上
9大下𦁐:厀下
10大上𦁐:大下
11大[下][𦁐:大上]❓
12[厀下]❓[𦁐:大]下

方建軍將《樂風》試譯爲兩種譜本。第一種譜本將全部宮商字譜視爲中聲組,第二種譜本將部分徵、羽二音降低八度,其餘各音仍爲中聲組。樂譜小節線的劃分以《樂風》宮商譜中的墨丁爲據。模擬唱詞以「x」表示:

點擊查看方建軍譯譜


通假整理表

原字聲域讀作1讀作2讀作3
𦁉
*TSAP

*tsap
𦁐
*K(L)UT
詘屈
*[kʰ]ut

*l̥rut

*kwat [<kot?]

*TSIK

*tsʰih

*sik

*LAI
遲屖
*LI


編曲

這是嘗試爲《樂風》做的一份旋律小樣。
未按照簡文原有的標點進行分節,僅利用音符做了旋律重組。

這裏暫時從伍三土最初之構擬,從 A♭ 大調,「地」「穆」亦從其説。
簡文第二部分仍不能有定論,不錄。

初稿視頻發佈於「嗶哩嗶哩」網站。評論區中的網友「天地人时音律星」即爲伍三土先生。

很多細節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此小樣只是一份粗略的模擬。

伍三土對兩個部分都做了編曲嘗試,他的視頻見: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下面這個播放器裏除了包含《樂風》外,還包含一份「把上博簡《李頌》(或稱《桐頌》)內容拆開來,給《樂風》塡詞,所作的一個試驗音頻」。 這一音頻也發佈在「嗶哩嗶哩」網站

點擊查看填詞說明

《李頌》原文到底是貶桐還是貶李,衆說紛紜。我這裏姑且弄成「讚美桐之德,追求君子之行」的意思(因爲這樣 桐-容 押韻似乎比較方便)。
擬音採用 msoeg 體系。「兮」唱作「猗 *ai」。
使用「ACEStudio」的「緋惺」音源進行擬唱。
用 hj 擬合 *ɬ,用 l 擬合 *r,非三等標記扔掉。

填詞擬音
木斯獨生mok se dôk sreŋ lôŋ ai
榛棘之tsriŋ krək tə kren ai
君子觀吾樹之kun-tsə kwân ŋâ doh tə loŋ ai
wrên ai
東元₁交韻 *-OŊ,*-EN
思吾樹sə ŋâ doh ɬuh ai
惟民之所wi min tə ŋ̊raʔ n̥ûh ai
幽部 *-U

純旋律譜:https://musescore.com/user/11611446/scores/13478239
配器譜:https://musescore.com/user/11611446/scores/13492501


參考資料

[1]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叄)[M].中西書局.2023.
[2] 贾连翔.清华简《五音图》《乐风》两种古乐书初探[J].中国史研究动态,2023(05):58-64.
[3] 贾连翔.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叄)》成果發佈會上的論文宣讀[OL].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西書局,2023-12-10.
[4] 李卿蔚.清华简《乐风》相关问题研究[J].出土文献,2023(04):27-32+154.
[5] 程浩.清华简中两种乐书的文本复原与功能蠡测[J].出土文献,2023(04):11-17+153-154.
[6] 方建军.清华简《乐风》曲谱解译[J].人民音乐,2024(01):63-66.
[7] 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2023121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成果发布 五篇重要史料均为首次发现」,自 41:29 開始
[8] 潘灯(網名).在簡帛網論壇主題「清華簡十三《樂風》初讀」中的發貼[OL].簡帛網論壇,2023-12-12.
[9] 潘灯(網名).清华简第十三辑补疑[OL].「潘灯书法」微信公衆號.2023-12-31.
[10] 宋克宾.曾侯乙编钟“六阳律”乐律铭文的省略变化、体例模式和乐律内涵解析[J].中国音乐,2020(04):38-45.
[11] 黄大同.楚国十二律名的结构生成逻辑与其律制隐含——曾侯乙编钟之无枚、短枚甬钟上的三分损益法表现[J].中国音乐,2023(04):72-82.
[12] 伍三土.在知乎網提問「清华发布战国竹简「破译」新成果,发现战国时代复杂天人体系,本次发现具有哪些重大意义?」下的回答[OL],知乎,2023-12-24.
[13] 伍三土同筆者的討論
[14] 何有祖.上博(五)零释[OL].簡帛網,2006-02-22.
[15] 侯乃鋒.上博(五)几个固定词语和句式补说[OL].簡帛網,2006-03-20.
[16] 謝明文.説耑及相關諸字[J].文史,2020(03):5-18.
[17] 陳劍.釋《忠信之道》的“配”字[OL].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02-20.
[18] 布之道(網名).廣韻形聲考[OL].古音小鏡,2022.

清華簡《樂風》習讀札記

https://vistudium.top/2023/12/13/ngraukpym/

著士

hulenkius

作於

2023-12-13

協定